有一种故事,叫作“捐赠(发起)人的故事”。
5月29日,「親基金」教育基金工作志愿者采访了「丰基金」秘书长朱天玲女士,作为「親基金」教育基金的发起人之一,6年间,朱女士对「親基金」教育基金给予了鼎力支持。接下来,让我们跟随志愿者的脚步一起了解朱女士的公益之路吧。
关于「親基金」

小编:作为捐赠人之一,您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关注我国的乡村教育的?
朱天玲:我其实在跟徐鹏老师第一次见面时就谈起了乡村教育,也是在徐鹏老师的引导下开始关注乡村教育。
小编:「親基金」一直致力于解决我国乡村教育困境的关键问题,对于我国的乡村教育您是如何看待的?
朱天玲:在加入「親基金」的这六年里,在徐老师的带领下,我们逐渐走进乡村,与乡村里的学校、老师以及孩子们接触。在这期间也深刻地感受到了中国的城乡之间有着巨大的差异,也想为此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。
但是教育的专业性很强,所以我们一直期待有更多的专业教育人士能够参与到乡村教育里。不论是改革还是创新,我们都非常愿意作为一个吹鼓手,帮助像徐老师这样的教育界的公益人士,更好地支持乡村教育的发展。与大家想象中不同,我们一直以为贫困会压倒一切,现在反而是乡村的学校让我们看到了希望。
今天的乡村学校呈现了一个截然不同的面貌,我们可以把学校想象为孩子们的天堂,在学校里他们能够学到知识、得到支持。政府一直在大力提升学校的教学硬件,但是当孩子们走出校园,和周围的乡村生活会形成一个巨大的反差,乡村仍然呈现了一个相对落后、闭塞,甚至公共卫生不达标等让我们很痛心的面貌!所以我们也非常希望乡村学校能在这样一个环境里,真正的成为一个精神的高地。也希望通过师生们和我们城市教育公益者的共同努力,一起把这个精神高地牢牢地抓好,牢牢地建立起来,并让其带领乡村所在的社区走向更好的明天!
▲「親基金」教育基金管委会委员朱天玲接受采访
小编:近年来,国家积极开展乡村振兴战略,中国乡村的振兴离不开乡村教育。那您觉得我国的乡村教育,接下来要重点做些什么呢?
朱天玲:我认为需要重点关注我国乡村教育软性支持力度,包括教学方法和教师培训,在各个领域借助互联网,在信息与知识层面上给予乡村学校更多的帮助,在国家、政府对硬件已经有相当投入的基础上,如果我们能够在软件上加大投入对信息化的支持,相信可以让乡村教育能够达到一个软硬件相匹配的效果。
小编:您对「親基金」的未来发展有什么期待?
朱天玲:过去六年里,「親基金」已经打下了一个坚实的基础。与学校的连接及对学校情况的掌握工作做得也很踏实。在这个基础上,其实就像打开了一扇大门,如果一个信息流能够滚滚而入,像一股洪流一样,把整个学校冲刷一次,或者不断的冲刷,这样我们这个项目的力量就能得到充分的发挥。
所以对于「親基金」,我希望它今后都能聚焦在信息量上。在信息量和对项目本身的管理方面,不断地向乡村学校输入更多的有效信息。如在知识型服务的基础上做好管理,让它们能够不断地被研究、被发展,大家能够清晰地看到它的发展脉络,了解各自的着力点可以放在哪里,吸引更多的公益人士参与其中,这一点也是拓展乡村教育这扇大门的一种方式。而要使这扇“门”打开得更大,不仅要靠我们自己,还要靠更多的公益人士,我们需要把这个门口做好规划,比如说做成四车道还是做成八车道,让更多的信息流能够在这个车道上快速地穿梭。这就是我对「親基金」的期待,希望在过去六年的扎实基础上,再往前走一步,取得巨大发展。
小编:对于乡村学校的小朋友们,您能否给些寄语?
朱天玲:希望孩子们能相信未来,未来一定是美好的!相信未来在他们自己手中,要靠自己去创造,要紧紧地抓住,不能放弃。
小编:除了「親基金」的公益活动,您是否还有参加其他公益活动?
朱天玲:因为我本人也是上海大丰公益基金会的秘书长。基金会除了支持「親基金」的教育公益以外,还有其他的城市教育公益项目,以及乡村的公共卫生项目。同时,我们也会长期参与一些扶贫、抗疫以及志愿者培训的相关活动。
小编:您是如何平衡自己的既有事业和基金会工作的?
朱天玲:到了我们这个年纪,过去二三十年积累的事业部分,是我们生活的基础。公益这个部分,虽然只有短短五六年,但也已深深抓住了我们的灵魂,从现在一直到以后可能更长的时间,它是带领着一个成熟的人走向自己精神归宿的一个方式。
我觉得这两者承担的部分不同,给人的滋养和反馈也不同,所以它们在我身上并没有体现出特别大的冲突,反而一直处于比较交融的状态,可以彼此促进、互相支持。在某种程度而言,这两者都属于我的事业。只是到了一定的年龄,事业会有方向上的转化,相应的比例会进行一些调整,但是整体来说,这反映的是个人自身精神状况的发展,我觉得这个过渡还是比较自然的。
除此之外,家庭也需要我去付出和去投入。这些东西如何能够融为一体、互不冲突,完全建立在个人精神指引的基础上。不管是工作、精神归宿,还是家庭生活,其实都是围绕着一个主线,这样就会让我觉得很舒服,以及非常有价值感。我觉得它们各自占用的时间,都是相互交错、彼此搭配,并没有截然分开。
小编:我们关注到您所居住的小区在前段时间处于封控中,您在这期间也积极的加入疫情防控队伍中去,是什么信念推动着您参加此次疫情防控志愿服务工作的呢?
朱天玲:我们基金会从2020年武汉抗疫的时候就开始积极投身其中了。我觉得对于任何一个普通的城市志愿者来讲,都会愿意去参加这样的工作,它会激发每一个人的善意,用心去帮助别人,同时自己也能获得很大的喜悦和满足感。包括这一次我们上海的抗疫行动也是,每一个人都会尽力去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,比如说有医务背景的人就会主动承担小区志愿者及大白的工作。
我觉得公益并不是一个独立的事业,它完全可以融入生活的方方面面,你参与任何一件有利于他人、有利于公共利益的事情,其实都是公益。像我们因为长期的组织和参与公益活动,慢慢地公益就跟我们融为了一体,一旦接收到那个信号,你就会不由自主的找到自己的角色,然后参与进去,甚至是把它当成一场战斗全力以赴。
小编:现在「親基金」有很多大学生志愿者,您是否能给些建议?
朱天玲:回顾我自己从大学毕业一路走来,我想跟大家说,在大学以外的生活诸多不易。但无论是什么样的工作和生活,其实都是磨练自己的一种方式。你今天所经历的一切,哪怕此时此刻觉得非常辛苦,甚至不如意,但是这些一定会成为未来宝贵的财富。如果可以这样看待生活,你明白自己每天都在吸收经验,总有一日你现在所做出的反馈、处理,都会得到升华和锤炼,并在将来变成你的资本。因此,你就不会觉得生活有那么难,而是觉得无论做什么都有裨益,就像洗澡一样,每一滴水都是在冲刷着你自己。欣然接受,勇敢向前,相信自己,和乡村学校的孩子们一样,相信未来!
—— · —— · —— · —— · —— · —— · ——
点击以上图片,
了解「丰基金」各公益项目及捐款通道。
欢迎捐赠,也欢迎转发,
让更多人能够在我们的公益项目中受益。